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工程管理>库区工程

问鼎建筑行业鲁班奖 再树标准管理新标杆—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推行标准化管理纪实

日期:2020-05-26 作者:jiangbo

日期:2020-05-26 09:05:47 稿源:办公室作者:文/熊军、庄正坤 图/熊 军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一个零的突破:2019年,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被授予有“建筑行业奥斯卡”之称的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,这是我省首个获此殊荣的水利工程。

 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:我省水利工程质量水平实现了新的跃升,树立起“峡江标杆”,推动水利工程提质升级、水利行业监管从“整体弱”到“全面强”。

  “三分建设,七分管理。工程不是建好就行,关键要管好、用好、发挥好作用。”作为我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,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践行“水利工程补短板、水利行业强监管”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,以标准化措施推行标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,全力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,为江西河湖建设成为“幸福河”贡献力量,为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再立水利新功!

  

  标准化管理从这里起航——

  以“建”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,以“管”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

  千里峡江,处于赣江要冲,地势险要,江面狭窄。

 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,正是坐落在湍急的峡江之上,是一座以防洪、发电、航运为主,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(一)型水利枢纽工程,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,总投资99.22亿元,控制赣江77%的流域面积。

  时光倒回至201712月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历时8年建设,顺利通过竣工验收。验收委员会成员一致认为: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按设计和批复要求完成,实现了进度提前、质量优良、投资可控、安全生产无事故、移民与工程建设同步的建设目标。

  从前期规划到竣工验收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承载着赣鄱儿女的梦想。1982年,我省着手汇编《赣江流域规划》;经过长达6年的实地勘测,首次提出建设峡江工程;2008年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成功立项;20153月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全部机组并网发电,工程提前5个月完成。随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正式运行,新的音符在滔滔江水上奏响。

 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,标榜了江西水利工程的卓越质量。在工程建设过程中,积极应用建筑业四新技术,并自主创新技术21项,获国家专利9项、省部级工法5项;选用的9台直径7.8/7.7m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,其转轮直径为亚洲第一、世界第二;鱼道采取国内首创“横隔板式”竖缝过鱼通道设计,保障了赣江流域水生态平衡。

 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“诞生”,肩负着“水利工程补短板”的重要作用。工程的建成,使南昌市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,赣东大堤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,改善上游航道65公里,为下游农田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,目前已累计发电量达49.2亿度。

 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运行,体现了标准化管理实践的“先人一步”。2016年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按照“工程建设要高标准、高起点,要一开始就实行工程管理标准化,让标准成为习惯、让管理合乎标准”的要求,启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。2017年,《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》发布实施,省水利厅印发《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》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列入我省首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单位。至今,我省已经有5840座水利工程完成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,工程安全保障得到进一步巩固,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,形象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。

  以“建”完善现代水利设施体系,以“管”保证工程长久发挥效益,一个个奖杯如同一座座丰碑,见证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前行步伐。不仅是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还荣获了中国水利工程优质(大禹)奖、国家水利风景区、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、全国水利建设工程文明工地等30余项荣誉。

  标准化管理在这里践行——

  25项标准化试点工程均达到一级标准,居同类标准化试点工程前列

  走进峡江水利枢纽工程,启闭设备一尘不染,标志标牌立于显著位置,操作规程养护制度详尽列出……在峡江水利枢纽大坝、厂房,在库区各条堤防和各个电排站,标准化管理的践行一一显现。

  什么是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?根据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,省水利厅提出了“六步法”作为实施路径:理清管理事项,做到任务清晰;确定管理目标,做到目标清晰;规范管理程序,做到流程清晰;科学定员定岗,做到合理分工;建立激励机制,做到奖罚分明;严格考核评价,促进管理升级。制定了“管理十化”的目标:水利工程管理责任明细化、管理工作制度化、管理人员专业化、管理范围界定化、管理运行安全化、管理经费预算化、管理活动日常化、管理过程信息化、管理环境美观化、管理考核规范化。

  标准化管理在我省水利行业是一项全新的改革,如何能够快速稳妥推行?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水利人,用一往无前、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,跋山涉水,终见风光无限,开启水利工程管理标准化的实践——

  创建领导机制。成立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领导小组,主要负责人既“挂帅”又“出征”,带队赴浙江省学习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经验,召开标准化管理创建推进协调会,组织部署,分析问题,讨论措施,提速项目建设。

  夯实硬件基础。克服施工项目繁多、施工区域分散和连续降雨天气等诸多困难,把好硬件设施建设的程序关、材料关、设备关,先后完成了枢纽及库区的标准化管理硬件环境提升项目的实施,全面提升了工程的现场管理环境。

  提升信息化能力。整合枢纽水情自动测报系统、洪水预报调度、安全监测系统、视频监控系统及库区电排站计算机监控系统、堤防安全监测自动化等,开发建设并形成了统一管理与监管的工程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,为标准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保障,保障工程安全、持续、高效运行。

  增强可操作水平。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和运行维养单位深入工程现场,讨论管理事项、管理标准、管理程序,全程介入枢纽工程和库区12座电排站、12条堤防标准化管理及操作手册的编制,优化管理流程,做到了合理定岗、责任到人,确保了手册接地气、可操作。

  建立奖惩机制。通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工程《物业化管理考核办法》,加大了日常巡查和维修养护工作的检查,坚持每月、每季度进行考核,确保了枢纽及库区机电金结设备正常运行,设备完好率均达100%,枢纽工程区、办公生活营区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,库区堤容堤貌得到极大提升。

  让标准成为习惯,让管理合乎标准。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推行标准化管理,实现了工程管理岗位到人、责任到人、任务到人、监督到人,工作管理流程化、程序化及可追溯化,做到了管理事项清晰、标准明确、程序规范、定岗定员科学、奖惩激励有效。2018年底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标准化管理293个试点工程之一顺利通过考核,创建的25项标准化试点工程均达到一级标准,居全省同类标准化试点工程前列。


  标准化管理在这里升华——

  围绕建设“幸福河”的目标任务,发挥水利工程更大综合效益

  先人一步谋发展、快人一步抢机遇、胜人一筹抓落实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坚持精益求精的管理,追求更大的综合效益,紧紧围绕建设“幸福河”的目标任务,闯出一条极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之路。

  2018125日,水利部公布了第十八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榜上有名。以此为契机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,带动文化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。

  群山环抱,江水浩荡。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在坝顶建设七彩横梁,使整个大坝如彩虹般横跨在赣江之上,气势雄伟。其中,18孔泄水闸、发电厂房、通航建筑物、鱼道等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,充分展现现代水利工程丰富的空间造型。

 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美不仅外化于形,更是内化于“心”。一座以“学、思、践、悟”四个关键字为篇章的廉文化园格外引人注目,廉文化园运用江西和吉安深厚的廉政文化资源,在景观建设中表现蕴含当地特色和水利行业精神的廉政思想。行走在五河兴赣主题广场和古代江西治水达人长廊,以省会南昌和五河流域文化意境为主题制作的弧形石雕墙,着力表现治水安澜的民生情怀、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和耕读济世的文化意蕴。

  一座馆的建成,促进了景区、水文化、廉文化的深度融合,展示了励精图治、改革创新的治水兴赣史。2019年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展示馆正式亮相,这是我省首个集工程展示、经验总结、水利水电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展馆。展馆布展面积1300平方米,以“水文化”为核心命题,围绕“赣鄱玉峡、绿色工程”主题,分为工程篇、移民篇、生态篇、放眼篇四大篇章,成为江西水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
  “建一处工程,创一处景观”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突出对工程建设历程、工程设计创新、水利科技知识等展示,加大水文化教育宣传力度,弥补地方水利科普和培训的空白,让游客更加直观了解治水科学原理、体验工程水文化,唤起游客对水利科学的崇敬和热爱。同时,进一步弘扬了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,促使水利工作者在新时代水利精神的影响下,提升思想意识、价值观念、道德情操、精神意志等多方面能力,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运行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。

  文化润物无声,旅游蓬勃发展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引发人们对“幸福河”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。省政府出台移民征地扶持支持政策,征地补偿标准高于国家标准5%,为2.53万移民带来实惠;省政府组织49个省直单位对口支援,投入超过2亿元资金进行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,为实现“移民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、不反复”目标提供了保障;抬田面积达3.75万亩,开创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面积集中连片抬田的先河,减少了移民搬迁、浸没影响和库区淹没处理投资,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;为鱼类开设了一条“绿色生命通道”,让它们成功“越过”大坝,自由洄游,繁衍生息;对需移栽的名木古树进行妥善安置,将具有1200年历史的“千年古樟王”从峡江水利枢纽淹没区吉水县水田乡,成功移植到吉安市庐陵文化生态园区,实现了工程美、生态优、人水和谐的有机统一。

  当前,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围绕防洪保安全、优质水资源、健康水生态、宜居水环境四个目标,建管并重,强弱项、补短板,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治理河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上再鼓实劲、再出实招,让治水管水的成效长期巩固、长久惠民。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局长杨罗女说:“我们正在构建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,提升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水平,推动标准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升级,发挥水利工程更大的综合效益,为江西河湖建设成为‘幸福河’贡献力量,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


 

江西日报522日专题报道